2014年9月28日以“真彩秦俑”為主題的兵馬俑展覽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進行,展出的37件(組)文物,包括彩繪陶俑、俑頭、陶片、遺跡等,其中絕大部分是首度向公眾展示。恰逢2014年是秦始皇兵馬俑發掘40周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建成開放35周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集合秦兵馬俑發現40年來的彩繪研究成果開辦了此次展覽彩繪跪射俑,粉色的臉頰,朱紅的甲帶的兵馬俑栩栩如生。
展覽主題:“真彩秦俑”
展覽地點: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展覽時間:2014.9.28
彩繪陶俑展覽
第一單元“色彩的奧秘”,首先回顧了中國古代先民對色彩運用的發展歷程,從原始社會的巖畫、彩陶到夏商時期的“涂朱甲骨”再到春秋戰國乃至秦漢的壁畫、帛畫、畫像磚石等,為觀眾勾勒了一副古人使用色彩的美麗畫卷。本單元呈現了秦俑身上不同部位的各種色彩以及秦俑服色分布的大致規律,分析了秦俑身上使用的各種顏料:如生漆、朱砂、赭石、石青、石綠、中國紫、骨白等的化學成分、制成方法及其在秦俑身上的施色部位,這些顏料多為天然礦物質材料,其中,中國紫和鉛白、鉛丹均被認為是人工制造的。中國紫這種顏料目前在自然界中還未發現,而秦俑是現在已知的、有確切出土地點和年代的最早使用它的實物。與此大約同時代的埃及托勒密王朝所使用的埃及藍,與之有著相似的化學結構,盡管人們不得而知它們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系,卻同樣讓人充滿了好奇。
第二單元“裝飾的靈感”,通過對彩繪俑頭和秦俑坑中各種彩繪遺跡的展示,向觀眾呈現了秦俑的“千人千面”和“絢麗多姿”。秦俑肖像的寫實主義是中國式的寫實主義,其表現對象也是地地道道的中國男性,臉型、五官,都獨具中國特點。秦始皇兵馬俑的創作者們在進行人物面部五官的塑造時十分注意五官之間的相互契合,不少秦俑的面部不僅刻畫出栩栩如生的表情紋以及肌肉的緊張狀態等,還刻畫出五官之間的相互牽引與制衡。秦俑頭像的塑造是先用范模做出初胎,然后進行面部的細微刻畫,這樣既可提高效率,又便于“統一性”與“個性”的同時呈現。從秦俑面部特征的多樣性可知,當時所用的范模是很多的,但即使是同一范模制造出來的頭像,也是經過制造者對其五官、胡須及顏面進行再度創作而成,使其面像和表情不至雷同。最后再在形象、表情各異的俑頭上施以彩繪,由色彩的濃淡深淺,變幻出秦俑的千姿百態,正所謂“千人千面兵馬俑”。
第三單元“喪葬的藝術”,講述了中國的喪葬文化和俑的意義,并且對中國古代禮儀制度中顏色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內涵略做探微。氣勢恢宏、色彩絢麗的兵馬俑是秦始皇帝陵園建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般浩大的陪葬隊伍,在我國其它各代帝王陵中尚未發現,即使是在世界著名的古埃及文明史中,也是不曾見的。兵馬俑的色彩絢麗多姿,用色濃艷大膽,一方面是當時現實世界的反映,另一方面,與秦代社會的禮儀制度也密切相關。
第四單元“智慧的延續”,分析了秦俑彩繪脫落的原因,展示了秦俑彩繪的研究成果和保護方法。在對秦兵馬俑坑進行發掘時,面臨的一個最迫切的問題就是它的保護。殘存于兵馬俑表面的彩繪突然暴露在空氣中,由于濕度的劇烈變化,很快便會發生卷曲、脫落。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在考古發掘的同時,須要即刻對每個俑進行現場保護,并快速提取,送至修復室內進行后續的保護修復。修復完成之后的陶俑才會根據需要被分別送至實驗室、文物庫房或展廳。對彩繪的這種隨身保護,喚醒了秦俑色彩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