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里收藏了很多豬的古董,材質有陶器的、玉器的,不過一般都是明器,多少古代貴族陪葬品,但是這些古董仍然很漂亮,是難得的藝術品。
青玉玉豬
青玉玉豬,玉色略偏綠。圓雕臥伏豬形,表面以寬深陰刻線勾勒輪廓,具有典型的“漢八刀”加工特征。
玉豬是漢代具有特征性的殮玉,常見墓葬出土,通常成對握于死者手中,通體光素無紋,刀法簡潔、明快。漢代以后雖然少見,但死者手中握物的習俗一直流行。內蒙古地區發現的陳國公主墓表明,在契丹人建立的遼代,陳國公主和駙馬入殮時分別手握琥珀龍、鳳或蓮魚雕件。玉豬在明代墓葬中亦偶有發現。這都表明死者手中握持物品習俗的源遠流長,以及在古代各民族間的普遍流行。
青玉玉豬,漢,高2.9cm,長11.2cm,寬2.3cm。
玉豬
玉豬應該是玉握,古人入葬時手中往往握有玉器,稱為玉握,象征握有財富。除使用玉豬外,有些墓葬中使用的玉握為璜或其它玉器。
兩件玉豬都是新疆玉,顏色不同,一件玉呈青綠色,另一件玉呈青白色。圓柱狀,底面較平,兩端略作切削以呈豬首及豬尾的外形,又以粗陰線界出眼、耳、四肢,雕琢簡練樸實。
這類玉豬在漢代墓葬中有較多的發現,一般都置于逝者手中,為喪葬使用的玉握。在漢代及稍后時代的喪葬禮俗中,玉豬的使用較為流行,其中的一些作品四肢直立,頭、臀部隆起,形象較為真實。
玉豬,漢,其一長11.2cm,高2.9cm,其一長11.7cm,高2.6cm。
陶胎黃釉臥豕
豬平臥于地,長吻前伸,雙目微閉,兩耳下垂,脊背上鬃毛高聳,短尾偏向右側,似正在酣睡,形態可愛。豬身黃釉剝落嚴重,露出陶胎。
唐代陶俑藝術的興盛,首先歸功于強盛的大一統帝國和繁榮昌盛的文化藝術。唐代的經濟發達,國家安定而富足,使得人們在眾多領域都創造出輝煌的成績,陶俑藝術也不例外。唐代陶俑的風格多種多樣,題材廣泛,形象各異,千姿百態。這件黃釉臥豬體態生動,四腿作臥狀,背部拱起,頭部微向右偏,充分把豬慵懶的體態巧妙地表現出來。豬的嘴、鼻、眼刻畫簡潔,整體造型概括但又不失精妙,正迎合了唐代整體大氣而又不失精致的藝術風格。即便從這樣一件普通的動物題材作品上,也使我們體會到了當時的時代藝術特征和風格。
陶豬,東漢,高7.5cm,長13cm!
陶豬站立狀,頭向前伸探,雙耳下垂。四肢短粗,膘肥體壯,臀部有一短尾。作品比較寫實,慵懶的神態表現得尤為突出。1951年河南省輝縣百泉出土。
陶胎黃釉臥豕,唐,長13cm、寬4.7cm、高6.2cm。
深黃釉臥豬
豬臥于地上,二目如閉非閉,似正在休息。長嘴前伸,露出獠牙,雙耳上豎,仿佛對四周的情況仍保持著高度的警惕性。造型生動寫實,屬于在陶胎上直接施釉而成的釉陶豬。
隋代的陶匠塑造了這尊生動的野豬形象,其應當屬于墓葬中家畜類的陪葬明器。
明器也稱“冥器”、“盟器”,是中國古代為隨葬而制造的器物。它包括各種禮器、日用器皿、兵器、工具等。始見于春秋戰國時代,沿襲至明清以后。其質以陶、石、木、紙最為常見!
深黃釉臥豬,隋,長13.2cm、寬4.5cm、高4.5cm。
泥塑豬
清宮中的泥塑動物玩具多數大小在10cm左右,對于孩童時期的小皇帝來說,以稚嫩的小手也可信手把玩。這些泥塑玩具可以陪伴小皇帝度過沒有家人陪伴的寂寞時光。這件泥塑豬形態逼真自然,造型憨態可掬,給小皇帝枯燥的宮廷生活帶去了些許的歡樂。
中國的泥塑雕塑玩具歷史悠久,它是伴隨著人類的陶土工藝發展起來的。泥玩具選用細膩有黏性的泥土為原料,經過多種工序完成。一些泥塑玩具采用模制,并經燒造而成。泥玩具純手工制作,成本低廉,在用于陳設擺放的同時,特別給孩童們帶來歡樂。
泥塑豬,清晚期,長7.5cm,高3.8cm。清故宮收藏。
豬雖然是中國古代最常見的動物,雖然好吃懶惰,但是中國人非常喜歡豬,認為豬比較有福氣,所以先人也把豬選做十二生肖之一。